發布時間:2015-03-24 來源:人民網
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進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培養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常態化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成為職業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命題。筆者認為,從強調“技能本位”到“人格本位”,從重視“技能教育”到“技術教育”,從實施“學校評價”到“第三方評價”,這三個側面是職業教育服務經濟新常態發展要求,提升社會認可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人格本位:
回應經濟新常態的基本要求
多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實施的是“技能本位”的課程和教學模式,它打破了傳統的學科體系,按照企業所需技能組織教學內容,在拉近職業院校和企業距離方面起到較好作用。在“技能本位”課程模式下,學科體系消解,相應的專業知識被融入操作性的技能訓練中。可接踵而來的問題是—融于操作技能中的專業知識零亂而不成系統,這種支離破碎的知識容易遺忘并難以遷移,只能在具體的工作任務和情境中就事論事地發揮作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受到影響。而且,在技能為先的指導思想下,學生的人文素養、公民品質、職業道德、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軟技能”的培養和熏陶有所弱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形式正在被自動化的生產形式所取代,單純依賴熟練動作技能的崗位越來越少,對生產人員創新能力、職業態度和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生產方式也日趨“個性化”和“柔性化”。這要求生產人員除了具備本崗位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與此產品有關的其他知識,如產品的技術服務知識、營銷知識及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知識,還要有團隊合作和誠信服務等精神與品質。
同時,為了糾正在“非常態”發展期間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必然對生產環節文明程度的要求愈來愈嚴,這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很高要求。職業道德、職業良知、職業操守是每一位職業后備人員進入職場前的必修課。然而,在“技能本位”的課程模式下,這些都是被忽視的。
而“人格本位”則兼蓄“學科本位”和“能力本位”的長處,揚棄其不足,把“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強調個體應對職業活動普適性的、可遷移的“軟技能”,這種能力中包含大量系統的學科或專業知識。經濟新常態強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高職課程從“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回歸,是職業教育回應經濟新常態的基本要求。
技術教育:
走創新驅動強國之路的必然選擇
我國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思路下,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道路,關鍵要依靠科技進步,特別是技術的進步。而所有這一切,均離不開從業人員技術素養的提升。
過去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始終存在重視職業教育而忽視技術教育的現象,這使我國制造業發生曠日持久的“技工荒”。多年前,嚴雪怡、孟廣平、楊金土和黃克孝等老一輩職教專家就曾大聲疾呼要大力推進技術教育,引發了職教界對技術教育的討論熱潮。但由于種種原因,技術教育的進程步履維艱。
加強技術教育,必須對技術有正確的認識。技術的作用絕不限于創造物質財富和改變客觀世界,還起到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生存方式的作用。同樣,技術教育的作用也絕不僅僅限于培養物質產品生產人員的范疇,而是涉及國民的技術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并滲透于一個民族的文化之中,成為步入世界先進科技行列的動力。世界科技教育史也表明,科學技術教育,特別是技術教育,是實現強國之夢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們的高職教育中缺乏的恰恰就是這樣的技術教育思想。中國制造的產品在質量上難以雄踞世界,頂尖技術人才的匱乏以及技術創新能力的不足是主因。作為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的職業技術教育,理應重視技術教育,為實現強國之夢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顯然,高職教育今后的改革和發展應重視強化技術教育。
第三方評價:
提升職教品位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徑
高職教育要培養出滿足經濟社會轉型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嚴格控制生源入口至關重要。然而,在職業教育對社會公眾缺乏吸引力的前提下奢談生源質量無疑是畫餅充饑。
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當下,簡單勞動崗位將越來越少。隨著就業準入制度的建立,職業教育就業崗位的技術含量和就業質量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終將給高職教育帶來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然而,目前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質量、價值等了解甚少,信息不對稱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首先,高職教育畢業生確實存在就業質量不高的現象,學生就業崗位和所學專業不對口,收入待遇偏低,在擇業、升學、提干、報考公務員(課程)等方面也存在諸多限制和歧視。其次,獨立、公正、有公信力的資訊系統的匱乏,導致信息的不對稱,使得職業教育即便有許多優勢和成功案例,也難以被社會公眾知曉、了解和認可。再其次,職業學校學生由于未能考上高中或普通大學,被全方位否定,成了“差生”的代名詞,偏見讓學生本人和家長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
提升職業教育的品位和吸引力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是改變社會對職教學生的刻板看法。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建立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評價機構是有效途徑。上海學生事務中心推出的“學生就業公告模式”就是很好的探索和嘗試。該系統采集了各級各類學生的就業信息,配以分析和評估的數學模型,并輔以對畢業生長期的跟蹤功能,對學生的就業狀況做出客觀、理性的評價、分析和預警,已經取得了公眾的初步信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中國教育報單位:上海市教科院職成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