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4月1日下午,教育部南樓301會議室,座無虛席。會議開始后,還有不在參會名冊的企業代表陸續趕來。可以看出,這場產學合作育人項目交流研討會,切中了企業技術創新、人才招攬的脈。
創新驅動視野下校企合作
創新驅動上升為國家戰略,核心是科技創新,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驅動靠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與人才第一資源的結合點,高等教育責無旁貸。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要實現這樣的轉變,離不開產學合作育人。”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大良開宗明義,“正如產業企業的生產要對接市場需求一樣,工科人才培養需要對接產業企業的人才需求。”
“互聯網+”的時代,創新型人才最為搶手。與以往不同的是,就互聯網創新而言,小團隊也可以成就大事業。用百度校園品牌總監張高的話說,就是“不要把實習生當職場小鮮肉,而要創造機會讓他們接觸最新的技術,每一個有創造性的想法都可以被實現”。
于是,有不少企業像百度一樣,把目光瞄準了高校,通過各種人才計劃、創新競賽發掘和培養業界最緊缺的創新人才。
“百度技術進校園,是把互聯網的新興技術、最佳項目實踐經驗,尤其是互聯網人才特殊的知識、技能需求引入教學,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是完成企業需求和高校教育對接、營造熱烈開放的學習環境的創新嘗試。”張高表示。
谷歌公司教育合作項目部朱愛民總結近年來開展校企合作的經驗,也發現“模式清晰、流程順暢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共同推進科技創新,同時儲備人才”。谷歌今年將深入開展移動應用課程體系建設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育兩大項目,重點培育大學生的創新和創業精神。
尋找合作的共贏點
“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雙贏,這是設計所有合作項目的宗旨。問題是選擇什么形式和內容來合作?這是需要企業深入研究和整理的,必須要清楚我們有什么,怎樣才能幫到大學生。”張高直言不諱,當初百度合作的需求并不旺盛,很多部門不希望將產品拿到高校去合作,認為自己開發更快些。
但百度的實踐證明,基于技術需求的合作,效果更好。“題目本身有價值,高校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很高。現在百度的技術部門排著隊來找合作,2014年百度面向高校發布來自內部14個部門提交的47個技術問題,經過評審最終選擇了35個對外發布。”張高表示。
記者發現,“應反映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體現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產學合作項目的前沿性,被明確寫進教育部征集2015年項目的要求。
“與日新月異的互聯網行業不同,傳統產業校企合作的側重點應放在哪呢?”艾默生過程控制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經理馮晶、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教育合作部專員元娜等企業代表表達了同樣的困惑。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吳愛華表示,傳統產業的企業在推進高校專業綜合改革上大有可為,不僅要將新的技術發展加入教學內容中,而且在推進工程訓練、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傳統產業也要將互聯互通、技術創新的需求帶到校企合作中來。
創新校企合作生態系統
校企合作如何“1+1>2”?
“激發生態系統創新。”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企業事務部經理秦征說,英特爾已經從單純地開設一兩門課,發展到與學校合作更新課程體系,共建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積累普適性的經驗和模式,推動高校間的合作。同時,通過產業合作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建設。
秦征的觀點,得到了與會企業代表的認同。阿里巴巴集團阿里云合作伙伴事業部團隊負責人李巖表示,阿里巴巴今年將與教育部共同推進校企合作,但不是“單槍匹馬”地進校園,而是以阿里生態一起進,讓大學生學習和體驗到真實的創業生態圈。
朱愛民介紹說,他們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育項目時,也將遴選合適的投資機構作為合作伙伴。這有利于讓學生學會如何看市場、找項目,更為他們提供獲得創業資金的機會。
“在與高校合作的過程中,企業間的交流和合作也很重要。”賽靈思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大學計劃亞太區經理陸佳華和中軟國際有限公司北京ETC總經理羅婭在這點上,不謀而合。他們認為,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會遇到一些共性問題,大家可以相互借鑒經驗,或者整合資源,共同推動校企合作。
張大良說,產業升級,高校轉型,都離不開產學合作。“學校與企業要共同研究制定教學質量標準,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開發教材更新教學內容、組建教學團隊、建設實訓實習基地、實施人才培養、評價人才培養質量。只有實現這八個共同,高校轉型發展的目標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