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1-10 來源:搜狐科技
信息爆炸、碎片化已成為移動時代閱讀的常態。你我他每天都在閱讀,或多或少存在一種相同的感覺:盡管投入大量時間閱讀,但真正記住的內容很少,能用上的內容更是少之又少。
為何會集體出現上述尷尬現象?什么才是移動時代閱讀的正確姿勢?想要打通背后邏輯,我認為深度掌握“注意力”、“資訊”和“知識”三個詞匯即可。
獲取資訊:注意力是稀缺資源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用戶閱讀場景由單一媒體進入多媒體時代,近2/3的用戶一邊看電視,一邊忙其他事。多媒體閱讀場景的到來,使用戶注意力切換頻率越來越高,數據顯示,55%以上的移動頁面,用戶在1小時內切換36次,平均每個頁面停留不到2分鐘。
正是由于注意力的高度渙散,使其在移動時代成為稀缺資源,用戶越來越不習慣深度閱讀,反而對信息快餐更加青睞,近年來門戶標題比過去更加聳人聽聞,易用性、實用性和貼近性上也存在差距。
換個角度看,用戶注意力的渙散也不一定完全是壞事,至少閱讀時間大大延長,用戶對媒體的依賴覆蓋除睡眠以外的所有時間。PC時代,上午9點到11點、下午3點到5點、晚上9點到11點是用戶閱讀的高峰時段;移動時代,用戶在早上起床、上班途中、等人、上洗手間、工作等時段,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與媒體“對話”。
事實上,用戶注意力稀缺程度遠超媒體想像,15秒定乾坤,如果一篇文章或一段視頻沒有在15秒內吸引用戶,用戶流失是不爭的事實。用戶注意力的轉移,對媒體行業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先從用戶閱讀需求著手。
用戶閱讀需求各不相同,分為淺層閱讀和深度閱讀。拋開不使用新聞App用戶不談,淺層用戶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新聞動態、現場畫面和完整視角,深度用戶數量遠超淺層用戶,他們對信息多元、深度解讀和意見表達更感興趣,尤其是意見表達,已成為用戶閱讀的標配。
一面是注意力渙散,一面是對媒體高度依賴,這意味著移動時代媒體提供的內容放大和角度增加,用戶吸收“營養”并產生互動,完全取決于媒體提供不同的內容。
我們習慣把大眾化內容稱為頭部新聞,個性化內容稱為尾部新聞,前者以新浪、騰訊等新聞App為主,后者涌現出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后起之秀。雙方頭部閱讀較為相似,尾部閱讀差異明顯,前者長尾內容少,后者提供的內容與用戶獲取的內容均勻分布。
移動時代,社交媒體的氛圍大大激發注意力的長尾。無數個體選擇個性化閱讀,進一步激發用戶的閱讀潛能,使基于社交和智能推薦的閱讀App得以風靡,對以編輯和產品為主的新聞App產生一定的沖擊。數據顯示,微信訂閱號文章80%的閱讀量來自朋友圈。
誠然,算法的持續優化,使閱讀App越來越智能化,個性化閱讀提升用戶獲取信息效率和準確性。但如果片面地依賴社交算法,可能會造成狹隘的閱讀環境,原因有三:
一、用戶通過獲取信息與世界同步,知道此時此刻全球大事小情是用戶剛需,與自身喜好沒有關系。二、用戶喜好會隨著個人近況轉移和變化,甚至是隨機行為;三、片面地依靠點擊去追隨用戶喜好,并推薦“合適”內容,容易使用戶閱讀場景局限于自身關注領域,判斷變得武斷。
所以,當用戶沉浸在個性化閱讀時,應警惕可能出現的潛在危機,適當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通過閱讀頭部內容來增長見識,做到頭部與尾部閱讀兼顧,雙方差異化和互補性強。
獲取知識:還是多看點書吧
不得不說,手機閱讀具有一種魔性,它迎合人性的弱點,輕松、不費神的特點滿足用戶即刻消費的需求,自覺投入大量時間,久而久之沉迷其中。或許,這是他們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但手機在無形中改變用戶閱讀習慣,甚至思維方式,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數據顯示,手機碎片化閱讀時長每年以10%的比例快速增長,是紙質書籍的4倍,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手機閱讀或將替代書籍?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智能手機的普及對全球PC產業造成一定的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會發現手機遠遠不夠,他們對更強功能、更大屏幕的電腦需求逐漸增加,PC產業將迎來復蘇。
與PC產業類似,盡管短期內書籍銷量出現下滑跡象,但長遠來看,書籍銷量增長大勢所趨,根本原因在于書籍仍是用戶獲取知識的首選。移動時代,不少用戶容易把知識與資訊兩個概念混為一談。
用戶通過微博、微信、新聞App獲取的信息是資訊,而不是知識,完整、系統是知識的主要特點,以一整套體系來解釋世界,而不是以碎片化形式存在。新媒體在交互和傳播上優勢明顯,更適合快速瀏覽式閱讀,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用戶閱讀手機時習慣匆匆瀏覽,即便是知識,也容易被當成資訊迅速加以處理。
便捷、快速、多元化等特點,使資訊碎片化越來越突出。數據顯示,一篇微信文章字數最好控制在4000字以內,拇指滑動次數不超過4次,一旦超過4000字,用戶將喪失閱讀耐心。加上手機閱讀通常在地鐵、等人、聚餐等“垃圾時間”進行,周圍環境嘈雜,用戶難以靜下心來讀長文章,索性以碎片化方式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碎片化閱讀改變思維方式并非危言聳聽。當前大部分用戶,尤其是80后、90后等年輕群體,他們的閱讀不再以書本為主,閑暇時間幾乎全部被手機閱讀“霸占”,平時他們通過自由閱讀獲取知識變得相對匱乏,談資也僅僅局限于碎片化資訊,久而久之,年輕人的思維方式也會呈現碎片化。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類對宇宙、自然、社會的一整套認知體系,而今天知識碎片化、資訊零碎化,不少年輕人通過破碎的知識和資訊,“拼湊”出來的三觀自然不完整,直接影響他們的表達方式。換言之,碎片化閱讀的后果是毀三觀。
總體而言,手機閱讀與讀書存在本質區別,手機閱讀主要獲取資訊,90%的內容看完就忘記,為了記住10%的內容而浪費90%的時間,并非明智選擇,而且如果一味沉湎資訊容易被碎片化世界所操縱。
反觀讀書主要獲取知識,使用戶與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但如果只接受知識,會讓用戶對變化的社會缺乏感受,失去現實感。所以,最理想的閱讀姿勢是在知識與資訊中獲取平衡。
移動時代的到來加速閱讀方式的變革,首當其沖的是知識積累。在我看來,直到今天,傳統閱讀仍有存在的正當性和必要性。我并不是強調書籍的重要性,書籍只是閱讀的載體,或許有一天紙質書走向滅亡,但閱讀不會消失,書籍的真正意義在于傳統閱讀更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體系性,可以適用于對自身成長的長期投資。
最后作個總結:移動時代,閱讀的最佳姿勢是在獲取資訊和知識中尋求平衡,遠離手機并盡可能閱讀各種書籍開闊視野,以建立正確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