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實行學術型和技能型兩種模式的高考"、"減少考試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社會化一年多考"等改革措施已陸續出臺,給學生減負帶來了曙光。然而,很多高中一線教師認為,僅僅有這些措施,仍然難以觸動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態,學生的應試壓力依然沉重。高考改革問題的結癥究竟在哪兒?
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教授汪馥郁在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呼吁,解決此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在高考命題中增加邏輯思維能力考核的權重,使之成為高考改革的側重點。
可將邏輯思維能力考核融入各學科之中
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多年,雖然教育改革措施頻繁出臺,但是仍然改變不了素質教育形式上轟轟烈烈,應試教育實際上扎扎實實的局面。
汪馥郁在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指出,可在高考命題中增加邏輯思維能力考核的權重,使之成為高考改革的側重點。他分析,增強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核,并不單單指某一個學科增加,而是可以將這種考核方法融入到每一個學科之中。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外語、物理等學科都可以用到。
對于在中國教育的普遍焦慮下,增強對邏輯思維能力考核是否又會演變成為另外一種"應試教育"的問題,汪馥郁回答,高考命題突出考核邏輯思維能力,并不是說在命題時專門增加邏輯知識的題目,例如什么是三段論,周延的概念等等。而是要把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核恰當地"滲透"在語文或數學的試題中。使學生僅憑死記硬背、機械記憶和題海戰術,不可能獲取很高的分數。而當學生只有具備必要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較好地回答題目。
汪馥郁進一步闡釋,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活的知識",需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高考中突出考核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應注重學生整體思維能力訓練
對于目前有的地方高考語文中增加了"微寫作", 清華附中上地學校語文高級教師翟暾對光明網記者談到,不論新增加考核內容的分值多大,每增加一項考試內容,學生都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應試教育"之所以猖獗并成為"封建式"一統天下,就是我們的教育恐慌和不自信的結果。
翟暾認為,高考語文命題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考閱讀和寫作即可。閱讀就考兩篇,古詩文一篇,現代文一篇,寫作只考一篇。其他知識點在這其中都可考察,無需單列。
他還給記者舉出了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國文試題的例子:作文《夢游清華園記》,另一題為"對對子"。他認為當時的題目體現了出題者的從容與自信。
"當然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現今的教育不一定要完全照搬民國,民國也不一定完全可取,但其從容、自信,卻可學可法。" 翟暾說。
翟暾強調,面面俱到,反有不到;生怕遺漏,反有遺漏。摒棄細枝末節,摒棄恐慌和不自信,注重學生整體思維能力的訓練,才是教育未來的真正出路和突破口。